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1-03 10:22:53
对于许多老杭州人来说,上世纪80年代杭州的生活节奏很慢,人们不必为了房价和钞票而费心,人们每天只想着如何过好今天,很少去考虑以后的事情,所以那个年代杭州人的生活压力也很低。
这是一组记录上世纪80年代杭州人文风光的老照片,希望你能从这些老照片里找回那些尘封的记忆和逝去的青春。
上世纪80年代杭州花灯巷里修表的师傅。这种样式的小巷当年在杭州随处可见,巷子里别有洞天,有旅店、服装店……等各种商铺。
照片中是花灯巷的巷口,在巷口有一个修表的摊位。说是摊位,其实也很简易,一张木质的桌子,桌子上放着一个大玻璃罩子,玻璃罩上贴着“精修手表”、“价格合理”、“保证质量”一类的广告语。
上世纪80年代,许多有手艺的杭州人都走上街对外做起了小买卖。照片中这位修表师傅就是典型的个体户,他靠修表的手艺去赚钱养家,解决了就业问题。这位修表师傅的生意没有什么成本,他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张桌子和一套修表的工具,他赚钱主要靠技术。
上世纪80年代,手表还属于奢侈品,手表的价格很高,想买一块手表要攒很长时间的钱。虽然手表很贵,但是有些杂牌手表的质量却很差,手表坏了当然要找地方修,这就为那些修表个体户提供了生意。
上世纪80年代杭州的龙祥宫。这是一栋两层的建筑,龙祥宫当时在杭州还是比较有名气的商场。
龙祥宫最下边的门脸是龙翔工艺美术社,门口有两个卖糖葫芦的男子,他们手中拿着糖葫芦架子,上面插满了酸酸甜甜的糖葫芦。有一位穿红色皮靴的女士和她男朋友正打算买糖葫芦,他们两个在和卖糖葫芦的男子讨价还价。
在马路的旁边立着一块醒目的广告牌,上面写着“女鞋促销”,促销的鞋有32块钱一双的,还有27块钱一双的。虽然这是促销价,但是也不算便宜,毕竟上世纪80年代一位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百八十块钱。如果以收入支出比去衡量一双鞋,这双鞋要用去工资的三分之一,那可够贵的了。
上世纪80年代杭州西湖电影院对面的宣传栏举办的“杭州市首届西湖之春青年艺术节”。街边的长廊里摆放了许多青年艺术家们的作品,里边有绘画作品,也有摄影作品,许多市民饶有兴趣地站在长廊外边欣赏这些作品。
人群中穿绿色衣服的那名男子特别显眼,他手中拿着一台肩扛式摄像机,从他的着装和手持设备来看,他应该是电视台的记者,是来采访报道这“个西湖之春青年艺术节”的。
上世纪80年代,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,像这种艺术节非常受市民的欢迎,许多市民听到消息后都会到现场来看展览,凑热闹。
上世纪80年代杭州街头的气枪射击游戏摊位。这是一个小本生意,没有太多的成本投入,当时在杭州的许多地方都有这种摊位。摊主在10来米外的地方摆上一块木板,木板上挂上气球或其他小物件,让顾客用气枪来射击,以射击所得的分数来发放奖品。
玩过这种游戏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,这种射击使用的气枪准星都不是很准,如果不是神枪手或经常玩枪的人很难打出高分。当然,如果把把都能打高分,那摊主就该赔钱了,谁也不会做赔钱的买卖。
上世纪80年代杭州某十字路口抛锚的上海牌小轿车。从照片上可以看到,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十字路口,路边绿树成荫,人行道上来来往往有许多行人。在马路的正中央有一辆小轿车抛锚了,司机将小轿车的前机盖掀开,正在维修。
上世纪80年代,我国的国产汽车技术和质量很不过关,经常会有汽车抛锚在马路上。那个年代的司机可不只简单地会开车就行,司机既要会驾驶技术,同时也要会基本的维修技术,汽车一旦在半路抛锚了,司机就要自己动解决问题,如果不会维修,那只能干瞪眼了。
上世纪80年代杭州的中华饭店。中华饭店是杭州的一家老字号饭店,它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,中华饭店的菜品齐全,厨师的厨艺高,其做出来的菜式和口味都很出色,是杭州人非常喜欢的一家饭店。
上世纪80年代以前,杭州中华饭店主要服务对象是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。因为在80年代以前,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很少会到饭店就餐。那时候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,别说到饭店就餐了,能保证基本的家庭支出就不错了,因此那时候很少有人自己花钱到饭店去就餐。
上世纪80年代以后,随着人们生活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,到中华饭店就餐的市民越来越多,中华饭店的菜肴味道正宗,深受杭州市民所喜爱,它也成为了杭州人经常光顾的一家饭店。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