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1-05 14:33:18
南通,古称通州,别称静海、崇州,地处江苏东南部,东抵黄海、南濒长江 ,“据江海之会、扼南北之喉 ”,素有“江海门户”之称,被誉为“北上海” 。南通历史悠久,后周显德五年(公元958年)筑城,定名通州。宋天圣元年(1023年)改称崇州,又名崇川。1911年后,废州设县,称南通县,被称为“近代第一城”。南通地理位置优越,地处东海岸中部,长江入海口北岸,三面临水,一面背靠广袤的苏北平原,是长江入海口的第一个河口港和新兴的工业、港口、贸易、旅游城市。
本组老照片所展示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南通,通过这些老照片,带您一起看看这座城市曾经的样子。
图为80年代的南通汽车站,这座汽车站位于人民西路,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,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公用型客运站之一。这里留存着许多南通人的出行记忆。这座汽车站陪伴了南通人四十多年,已于前年关闭了。
80年代的南通南大街俯瞰。南大街是南通的一条老街,该路是在张謇立城之初设立的一条普通街道,建成之初,估计谁也想不到,后人竟在这弹丸之地把商业文化演绎得如此丰富多彩。如今的南大街已经是南通最繁华的一条街。
80年代的通榆公路,通榆公路,以前叫二零四国道,南起南通,北达连云港赣榆,通榆即取自两地之名。从照片上可以看到,三十多年前的通榆公路两侧还是大片的农田。
80年代的南通港,坐船的乘客们正走向检票口。对于很多南通人来说,坐船到上海、南京是一种不能忘怀的记忆。带着干粮到南通港排着长队购买船票,登上客轮徜徉于船头与船尾之间,听着江涛声声,美美地睡上一觉,而当梦醒时分,客轮停泊码头,下船踏上另一座城市。如今,这样的出行方式已经成为历史。
80年代的南通节制闸,鹤立鸡群的节制闸新村。节制闸新村建于1980年,当时有26幢楼,房屋近七百户。四十二年前的南通,节制闸新村可以说是人人羡慕、人人想去居住的现代化小区。
80年代的南通师范学校。南通师范学校肇端于1902年张謇在南通市创办的“通州民立师范学校”,是国内师范教育的三大源头之一,也是国内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。这座百年名校如今正日益焕发出它的青春活力。
80年代的文峰公园,文峰公园原名长春园,位于三元桥东,文峰塔南,文峰公园三面环水,北有文峰塔,东毗纺织博物馆,园中有湖,湖畔有“长春楼”,供游人小憩品茗。文峰公园以田园神韵取胜。南通人对公园里那几栋特别有艺术感的房子应该比较有印象。
80年代的北濠桥。北濠桥位于北濠河上,是南通城北进入南通城的交通要道.也是濠河之上最长的桥。
80年代的和平桥,和平桥始建于明朝初年,原来是南通城西城门外护城河上的一座木吊桥,直到民初大修时,这座木桥都是南通城最重要的通道。上世纪70年代改造成了钢筋混凝土为桥梁。
相关文章